鳗鱼养殖的前世今生你清楚吗?
亚洲鳗鱼养殖始于1879年,当时在东京开始养殖鳗鱼,中国台湾省和大韩民国于1968年和中国于1975年开始养殖鳗鱼。中国的鳗鱼养殖者是主要生产者,大多数养殖场位于广东省;大部分产品以活体或蒲烧鳗(kabayaki)外销日本。日本每年的需求量达到13万吨,构成了世界上重要的鳗鱼市场。然而,日本自产的鳗鱼(主要来自水产养殖)不足以应对需求。缺失的部分主要从中国、中国台湾、大韩民国和马来西亚进口。
然而,在过去的40年里,亚洲日本玻璃鳗鱼的捕获量下降。鉴于欧洲玻璃鳗(Anguillaanguilla)[见粮农组织对该品种的特别介绍]与日本品种相比,中华人民共和国70%的民共和国70%的养殖场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养殖。1965年,日本玻璃鳗捕获量达到140吨,但2000年捕获量减少到40吨以下。鳗鱼养殖数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幼苗的供应。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在养殖环境中培育鳗鱼来解决这个问题,但效果不佳。
鳗鱼的生物学特性
身体细长,前端为圆柱体,后部平坦,体表丰满光滑。口角超过眼后缘。下颌略长于上颌。上下唇有褶且对称。吻扁平而圆钝。背鳍起点至肛门的距离为整个体长的9-13.5%不等。头长为体长的11.2-11.9%。头长为上颌长度的3.7到4.3倍。胸鳍的长度是头部长度的2.2-3.7%。上下颚和犁骨上有锥形尖锐的牙齿,呈钢丝刷状,带状排列。上颌齿带较窄。与之相比,犁骨齿带略宽和略长(或同样长)(Chen和Weng,1967年)。背鳍和臀鳍与尾鳍相连。背鳍的起点和臀鳍之间的距离不足。身体被隐藏在皮下的小簇退化的鳞片复盖,鳞片簇垂直交叉。体色为单色,wu斑纹。酒精中标本的背部颜色为均匀的深褐色而腹部较淡。有114至117块椎骨(平均为115.8块)。
生存环境与生物学
日本鳗鱼幼鳗从2月到5月成群进入河流,到达河段上游和山区湖泊。在淡水中生活几年后,随着性成熟期的开始,鳗鱼向下游迁移,8-10月进入海中。但是,一些日本鳗从来没有进入过淡水(海鳗);实际上,鳗鲡分三大类,每一类都有各自的迁徙历史:河鳗、河口鳗和海鳗。日本鳗鱼illajaponica(Anguillajaponica)的迁徙模式比较灵活,能适应各种生境和盐度。从鳗鲡到淡水的迁移显然不是必然的迁移途径,这种洄游形式应该被定义为兼性降海洄游型,海鳗是其中一种生态表型。
成鱼以低层甲壳动物、硬骨鱼和昆虫为食。日本鳗鱼有与欧洲鳗鱼非常相似的迁移和补充方法。日本鳗鱼在西马里亚纳海脊的一些海底山脉附近产卵。日本鳗鱼广泛存在于日本和中国周边,北至北海道、渤海沿岸、辽河、南至海南岛和东京湾。这种分布一直延伸到贝宁群岛。